Wednesday, March 22, 2006

The Birds (1963) 鳥

相信沒有人會喜歡失望的感覺,但很奇怪,人類就是這樣,或只限於某一族的人類,偏偏很熱衷搵自己「老襯」,不停地給自己鋪設失望的陷阱。不是嗎?在生活裡,你曾經聽過或說過多少次「失望」,幾多次是聽完又聽,說完又說呢?

奇上加奇的是,他們、你們、或我們往往都是明知故犯,而且更是清楚其罪魁禍首。妳試過看完一齣電影後大叫失望,原因是妳對該電影有所期望嗎?妳試過開開心心去旅行,怎知到頭卻換來一肚子氣,意興闌珊,事緣妳對該次旅行早存期望嗎?還有,妳試過興致勃勃去相體,最終卻是不歡而散,事與願違,都只怪妳對該次約會預抱期望。

確然,失望皆因期望起。沒有期望,就沒有失望,簡單不過的道理。

但請等等,不要就此又老老土土來兩極化,從前什麼事都期望,以後就什麼事也不再期望罷了。期望是人類一種很有趣的情感,但當然,我們不應該凡事「狗屎垃圾」也「自動波」地預設期望,而應該學習把期望投放在值得期望的地方。這樣,我們的生活就能夠免去很多不必要的失望。況且,只要我們不再亂設期望,梗是思想程式稍稍的改變,接種而來的就是,很多意想不到的喜出望外,信不信由妳。

說回電影《The Birds》,該片算是希治閣後期的作品,他既被譽為「緊張大師」,觀眾定必會俾面,滿懷期望捧場,盡給希治閣壓力。不過,大師歸大師,心理總有少許變態,妳越期望,他就越拍得好,妳越尖叫,他就越亢奮。

因此,妳何不相約妳那個初相識的哥仔同看《The Birds》。希治閣自然會發揮神力為你們安排,在適當的時候使你們心跳加速,繼而緊握雙手。但至於結局如何,還是順其自然,不要多想吧!

5 comments:

kristie said...

據聞結尾那段,希治閣原先是希望主角們逃離到三藩市後發現三藩市也已經淪陷,不過因為成本太貴所以變成現有版本。

eyer said...

根據DVD既Bonus Materials既All About the Birds講,希治閣諗過好幾個結局版本,例如群鳥大包圍金門橋。至於劇本原先既結局就係小鎮淪陷,然後群鳥追擊開篷車,但冇被採用,編劇Evan Hunter估計係因為有d鏡頭太難拍,需時亦可能要成一個月呀。

kristie said...

你講我又記起我都睇過bonus material講"追擊開篷車"呀!"三藩市淪陷"係我前幾日晌一個關於三藩市電影既電視節目睇返黎架,咁o岩你第二日就寫喇,我見咁轎咪留言囉.:D

imak said...

"期望是人類一種很有趣的情感,但當然,我們不應該凡事「狗屎垃圾」也「自動波」地預設期望,而應該學習把期望投放在值得期望的地方。這樣,我們的生活就能夠免去很多不必要的失望。"

個人覺得期望是件很奇怪的事, 因為於我而言是有點不受控制, 明明心裡知道成數不高, 但總是會期望. 我想做人不在於"不去期望", 卻要學懂"面對失望".

eyer said...

你說的是,期望是不受控制的,很多其他情感亦然,失望亦然,只要我不主動用意識干涉,下意識都是習慣地不受控制的。

於我言,當我開始認真去「面對失望」,我嘗試找最簡單最實際的方向,很自然就發展成控制期望,換句話,不是「不去期望」,而是「選擇性地去期望」。

老土加句,各施各法,可行就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