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April 06, 2006

Dan Brown - The Da Vinci Code 1 of 3

年多前《The Da Vinci Code》的風吹到香港,旋成氣候,人人趕著「嗡嗡嗡」,是個現象,亦衍生出很多話題。有一點值得先提的是,看過《The Da Vinci Code》的人似乎都喜歡找別人討論一下,很自然便會問及身邊的朋友看過沒。妳又有被問及過嗎?看過與否其實不是重點,反而,被問過與否才是關鍵。被問過是一種身份的認同,多少可以反映別人對妳的觀感,一來朋友覺得妳算是個會看書的人,二來他們認為妳配是個討論的對象。

初看《The Da Vinci Code》覺得有點像《衛斯理》,難怪倪震也公開推薦他老爹看。再看就覺得有點像《24》,故事都是峰迴路轉在一天內爆發。我能想到的,《24》的作者當然也想到,他並欲購《The Da Vinci Code》作為《24》第三季的故事藍本,可惜《The Da Vinci Code》的作者Dan Brown「大雞唔食細米」,擇大銀幕棄電視箱。未看前,我只聽聞《The Da Vinci Code》是一個關於聖杯(the Holy Grail)的故事,如果宣傳或口裨曾有提及《衛斯理》或《24》,我會老早趁墟,做隻大蜜蜂。

不知道現今的小說作家可有這樣的考量,若我夠資質寫,我會兼顧,就是寫一部適合拍成電影的小說。常常覺得,有些故事只適合作小說看,特別是那些輕情節重飾文的文藝作品。《The Da Vinci Code》的故事寫得很有電影感,尤其前段的分場落足心機,可見Dan Brown的計算分明就不止於區區暢銷書的微榮。荷里活的電影,多半取材自小說,不愁沒有好故事。至於香港電影的前途,借鑒中國人的奴性文化來推測,看來要等那班編劇入棺後才有翻身日。

《The Da Vinci Code》另一處巧妙的設計就是篇章(Chapter)分得特別短而多,書厚489頁,篇章107節。我最近研究《衛斯理》,一口氣看了十多本,因此額外留意一些與故事無關的小地方。《衛斯理》的故事是否吸引,按下不表,但《衛斯理》確是令人讀得舒服的小說,堪稱「易上眼」,能夠擁有一大批年輕讀者是證據。倪匡的寫作技巧功不可沒,精妙處暫有二:分段短,逗點多。

不知妳有否這樣的經驗,就是看文章時,看到段落很長,一段成幾百字的字海,未看就已經被淹死,未死都已經沒興趣繼續看。倪匡的分段功夫,長段頂多幾十字,我認為是關懷讀者的遷就。而《The Da Vinci Code》的分章架構之頻,能給讀者隨時掩卷之便,切合現今都市人的生活節奏,更是與時俱進的破格。

此外,略提一下倪匡的逗點。在大作家中,他的句子逗點用得比人多,可算獨步。很多時候,就算文意沒有奇異的含糊,他也會加上逗點隔一隔,明顯違背造文簡練的法則,莫視中文老師的紅交叉。當然,他是倪匡我們不是,只因為在傳統之外、理論之上,他比我們更懂得體貼讀者閱文時,文氣與呼吸的協調。

相關文章:
The Da Vinci Code 2 of 3 達文西密碼 三之二
The Da Vinci Code 3 of 3 達文西密碼 三之三
另一齣《達文西密碼》Another Da Vinci Code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