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April 04, 2007

硫磺島戰書 Letters From Iwo Jima (2006)

《硫磺島戰書》反映戰爭的人性,也反映觀眾的人性。

戰爭是人類最殘暴的行為。電影則從傾面切入,透過日兵的往來書信,淌露他們對家人的眷念,反映人性最純致的愛。而又藉著閱讀一位美軍俘虜的家書,使日兵明白到敵人跟自己無異,媽媽同樣等著他們早日回家。

《硫磺島戰書》的偉大在於導演的身份,奇連伊士活以美國人的身份演釋了美日戰爭中的日本情,亦反映了觀眾的人性。如果電影是由日本人執導、或角色換上美國軍人,電影的主題便可能因此被扭曲。世事往往就是那麼荒謬,事實從不同的人說出,道理便不一樣。譬如換上日本導演,觀眾便可能批評電影為軍國主義復辟。就只有以美國人的敵對身份來發揮日兵的情懷,觀眾才能客觀地體會到雙方軍士原來都有「阿媽生」,這個簡單不爭道理。

《硫磺島戰書》更反映人類文明史的演進。

相關連結:講東講西 -- 硫磺島戰役

2 comments:

新鮮人 said...

《硫磺島戰書》是"戰火旗蹟/Flags Of Our Fathers"的二部曲,一部以日本人角度,一部以美國人角度,兩部均為奇連伊士活所拍,都好值得看看!

eyer said...

我睇《硫磺島戰書》前無乜留意宣傳評論,仲以為有扯旗果一幕,點知原來係"flags of our fathers"。有機遇都會睇埋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