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馴悍記》大概是莎士比亞30歲時的作品。主角悍女出名潑辣,生男勿近,而她的妹妹卻是一位溫柔嫻婌的萬人迷。做父親的慘成禍心,或許受不了大女的氣焰凌遲,他居然徇私剝奪妹妹談戀愛的自由,直至姐姐嫁得出為止。那些傾慕妹妹的眾生皆因此頭痕,苦思後度出一條屎橋,就是找一隻替死鬼啃掉姐姐。
所謂強中自有強中手,替死鬼並不是善男信女,他比姐姐還要蠻悍。替死鬼借用了中國人「不給飽飯女人吃」的妙計來整治姐姐,嘴巴總嚷著為她好,實質卻消磨她的意志,征服她的靈魂。最終姐姐都屈從改變了,變得比妹妹還溫馴。其他人驚訝之餘,都為姐姐的重生感到欣喜。這或許就是《馴悍記》的主題,表明政府採取高壓手段對付刁民是合理的。莎士比亞精於以古諷今,而以愛情反映政事亦是其拿手作。
莎劇的可愛處就是主題往往具多重涵義,皮層為敷衍權貴,底層則暗誚時弊,不過這或許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。異於別的莎劇,《馴悍記》於正場前安插了一段小序幕,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小故事。話說一名貴族遇到一個醉臥在路邊的小流氓,貴族忽發奇想給小流氓開個玩笑,俏俏把他帶回家,又給他更換光鮮的衣服。小流氓醒來後感到詫異,貴族便瞞哄他,騙說這些年他染了怪病,把自己誤當成一個小流氓,忘記了真正的身份是一名高貴的紳士。小流氓自然樂於接受這個美麗的謊言,亦在這時,序幕切入正幕成戲中戲,小流氓以紳士的姿態晉身為觀賞《馴悍記》的其中一名座上客,繼而在旁一邊看,卻又改不了地痞的習性,一邊打盹。
起初以為這個不相干的序幕只是莎士比亞自嘲的幽默,戲謔自己的作品教人打盹,然而跟先前所述的主題相併,又滲出另一層的意味。隱寓著就算怎樣改變一個人,表面上他可能變了,但骨子裡卻不然。換言之,獨裁者就算高舉道德的旗幟,言必為人民的福祉著想,藉此鞏固勢力作出種種扼殺人民權利的惡法,而人民一時被矇蔽或受不住煎熬,違心地向獨裁者歌功頌德,但人民始終是人民,良知是改變不了的。《馴悍記》末段有一節姐姐的演說,娓娓道出丈夫如何偉大,做妻子應該如何感恩,但同一篇言論,只要將身份換上政權和人民,會心再讀,自有另一番意象。
《馴悍記》裡的角色,我對男配角Hortensio最生興趣,只有他能劃破時代,還影響著今世的凡人。Hortensio是妹妹的追求者之一,但他原來有兩手準備,他爭輸妹妹後,便旋即與另一人閃電結婚,道盡「還是覺得你最好」的愛情觀。
至於電影版的《馴悍記》,看過BBC及伊莉莎白泰萊的演繹,前者小規模忠於原著,後者則豐富了姐姐的感情瓜葛,然而兩者都將畫龍點睛的序幕引子刪掉了。也許導演以為莎士比亞的前戲只是畫蛇添足,也許都是我的自作多情。
關於莎翁的修辭,我欣賞的有三個類型,第一是他眼中什麼東西都是獨立而有生命:
Seeing too much sadness hath congeal'd your blood.
And with her breath she did perfume the air.
第二是他很擅長從不同的角度閱讀「阿媽係女人」:
We shall ne'er be younger.
By my mother's son, and that's myself.
第三是他能夠寫出一些教人知己的人生哲理:
Though little fire grows great with little wind, yet extreme gusts will blow out fire and all.
昨天是莎士比亞(1564-1616)的生忌,同是死忌,阿門。